在沒有更大把握或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買入股票時,最好不要一次買入,而是分兩、三次買入。它可以分散風險,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即第一次買入後,等股價漲到一定水平後再買第二批,等股價漲到一定程度後再買第三批,這是平均高的方法。例如,當一只股票的股價為20元時,第一批購買1000股,當股價上漲到22元時,第二批購買1000股,當上漲到25元時,第三批購買600股。三次買入股票的平均成本為(20×1000元22×800元25×600)/(1000元800元600)=2191元。當股價超過這一平均成本時,投資者可以獲利拋售。
又稱向下均衡,即投資者首次買入股票後,等待股價跌至一定水平後再買入第二批,待股價再次下跌到一定程度後再買入第三批(甚至更多批)。買入平均價低法只有在股價回升並超過批量買入的平均成本時才能獲利。相對較低的價格是買入股票的基礎,成交量是真實反映股票供求關系的關鍵因素。如果股價穩定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成交量適度放大,未來改善的可能性較大。作為一個不是深度介入“行情”的股票投資者,如果能利用成交量的變化,結合股價的波動來找出買入時間,會讓操作更有勝算。
一般來說,股價是按照“需求先行,供給跟進”的原則上下波動的。當需求增加時,供應增加,但供應增加的速度慢於需求增加的速度。比如,一只股票看似繼續上漲,投資者不得不買入,這個時候供應沒有跟上,導致供應短缺,股價上漲。之後,隨著股價上漲到一定程度,一些投資者認為可以高價賣出,於是紛紛拋售,導致供應過剩,股價大幅下跌。
股票的價格波動與其他普通商品類似,經曆了供需平衡、“需求增長”、需求高峰“供過於求”和“需求下降”的過程.。投資者千萬不要在需求高峰期(即成交量最高的時候)買入,因為此時他們最有可能買入價格最高的股票。因此,當投資者看到證券公司的強烈推薦或相關報刊的連續報道而貿然買入時,往往會造成損失。
相關鏈接
相關文章: